1984年至1993年,是即墨市場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加速規模擴張和品質提升的十年。1984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市場、走訪業戶、廣泛調研,先后寫出了《固源壯流,長盛不衰》等6個揭示即墨服裝市場發展規律的調研報告。不久縣委、縣政府做出了“發展即墨專業批發市場,繁榮農村商品經濟”的決策。1984年夏天縣工商局投資6萬元,把墨水河河床進一步漿砌平整,面積達12000多平方米,可容納攤位3000多個。隨后,經營業戶年年增加,原有場地攤位慢慢占滿,“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加上臟亂差等問題暴露無遺,嚴重制約了市場的擴大經營??h委、縣政府了解這一情況后,果斷做出向北遷建服裝市場的決定。1987年8月15日,縣委、縣政府在鶴山路和煙青路交界西南商貿區征地40畝,投資165萬元,開工建設總面積2.2萬平方米的新服裝市場。該市場于1987年10月1日投入使用,占地3.2萬平方米、水泥攤位4850米、玻璃鋼瓦棚1.05萬平方米、水泥路面1.6萬平方米、攤位4500個,1000多家服裝經營戶從河灘市場遷到了新市場,市場環境和經營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這是即墨服裝市場從原地改擴建后的一次“脫胎換骨”式搬遷。新市場形成后,縣工商局、公安局增設了市場管理所、市場派出所,周圍增設了銀行、儲蓄所、旅館飯店、郵電支局、百貨商場等機構,配備了精干的人員,精心為四面八方的客商提供全方位服務,為他們潛心經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圍繞打造“文化聚落、時尚之都”區域文化承載地的目標,自2016年以來,持續舉辦來即墨古城過大年、即墨古城民謠季等主題活動;定期舉辦學童開筆禮、成人禮、祭孔大典、中國文化大講堂、傳統研學游等傳統文化活動。
訪問即墨古城

????即墨,地處黃海之濱,瀛海龍翔,山川鳳翥,是膠東半島的璀璨明珠。古哉即墨,人文恒久,史追北辛,戰國初建,齊威名出。秦始縣治,漢為王都,隋代重置,人杰輩出。崇剛直不阿之宏德,首賢即墨大夫;贊火牛戰陣之謀略,田單智勇神武;仰忠義高節之浩氣,田橫五百壯士;感犯顏進諫之膽識,王吉鯁臣風骨。藍氏父子明臣,嘉善戍邊功著。如砥文章名天下,王垓著述琉球書。彈劾權臣郭琇三疏,查賑殉忠毓昌千古。大英雄高山仰止,真風流千秋追慕。
市場簡介


即墨服裝市場。這是即墨市場商貿業發展的龍頭,也是紡織服裝業和市場商貿業的孵化器,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中低檔服裝批發為主,歷經四次遷建,2007年10月遷至現址,建筑面積27.5萬平方米,共有商鋪6925個,經營戶6000余家。市場銷售輻射整個山東半島,日均客流量約10萬人次,2020年完成商品交易額205億元,占商貿城所轄市場年交易額的“半壁江山”,屬全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之一。

即墨小商品市場。建筑面積26.3萬平方米,共有商鋪2181間,經營戶約2000家,2020年完成商品交易額137億元。主要設置鞋帽、五金工具、工藝品、日用百貨、輔料、箱包等市口。

即墨農副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建筑面積8.1萬平方米,規劃水產品、蔬菜、生肉、熟食等八大交易區,配套建設萬噸冷庫、保鮮庫、蔬菜質量檢測系統,擁有商戶700余家,2020年完成商品交易額55億元,主要服務于即墨當地酒店、學校、工廠及商超等。

即墨峴山時尚廣場??偨ㄖ娣e30萬平方米,2016年1月1日投入運營。自2017年開始,業態調整為家居類產品,引進入駐70余家家居品牌,目前五樓4萬平方米為網紅直播基地,A、B區7萬平方米正在建設青島原創服裝基地。

青島東方鼎信國際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成立于2013年12月,園區總規劃面積為1700畝,計劃總投資額56億元。由青島東方鼎信實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果品市場)和青島海源鼎信實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水產市場)共同組建。

即墨布匹市場。南側的繡水街市場由商貿城管委管轄,2000年3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積2.38萬平方米,擁有商鋪358間,經營戶150余家,2020年完成商品交易額31億元。
即墨市場發展歷程
萌芽

提速

興起

跨越

轉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即墨廣大農村逐步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p紉機作為八十年代時髦的“三大件”之一,走進尋常百姓家。原即墨鎮轄屬村莊一些身懷服裝生產技能的農民,在勞動之余不甘寂寞,萌發量體裁衣、加工服裝的舉動。每逢即墨大集便在市場擺攤設點,掙加工費。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熟練的裁縫師傅嘗試改“來料加工”為“進料加工”,并在集貿市場的一角擺攤出售,1980年在共濟街南端河灘上形成了一個服裝市口。即墨縣有關部門順應形勢的發展,決定給他們頒發營業證照,讓他們光明正大地經營。就這樣,即墨首批60戶個體服裝經營者誕生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原來一些躍躍欲試的彷徨者紛紛到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年內,到工商局審批服裝生產的經營者逾千戶。敢為天下先的即墨城農民在之后很短時間里,以南關村為龍頭,迅速向周邊村擴展。河南村、磨市、東關、后庵、楊家村等十幾個村莊的多數村民,如雨后春筍般做起服裝生意。經營戶根據市場需求設計服裝式樣,進料、制版、剪裁,而后發給加工戶。加工戶晝夜加工生產,按時交貨。加工戶在加工服裝的同時,了解信息,儲備資金,又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經營戶。就這樣滾動式發展,僅僅一兩年間,服裝生產戶便發展到1200多家,并形成以原即墨鎮為中心,以原留村鎮、大信鎮為輻射的服裝生產群。其中,原即墨鎮以生產青年裝為主,原留村鎮...
【查看更多】
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1992年7月,即墨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關于扶持個體經濟發展的暫行規定》開始實施,并成立即墨市專業市場管理處,進一步放寬政策,使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上了新臺階,年末個體總數達到20378戶,私營企業120戶。1992年7月4日,由服裝市場剝離派生出的室內小百貨批發市場一期工程竣工開業,總投資990萬元,共建門市房580間,鐵售貨臺2340米,棚廈13085平方米。1993年2月,時任青島市委書記、市長的俞正聲來即墨調研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情況,提出青島市要高起點規劃建設5處全國有影響的大市場。為此,市委、市政府會同有關部門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科學決策,作出建設一處檔次高、設備全、服務配套的大型室內服裝批發市場的決策。3月,在鶴山路中段北側的最佳地段征地150畝,規劃建設8萬平方米的大型室內市場的新市場正式開工。1994年11月,俞正聲蒞臨現場,稱贊新建服裝批發市場具有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規模、一流的建設速度,代表著青島特色。12月30日,一期投資5176萬元,建筑面積5.6萬平方米,可容納8000個攤位的大型室內服裝批發市場隆重開業。市場的正面是商住樓,內部上下兩層的交易大廳、自動扶梯、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大型電子廣告屏幕等現代化一流設施令人耳目一新。市場周圍還配套建設集通訊、倉儲、食宿、交通運輸等一體的綜合服務...
【查看更多】
進入二十一世紀,即墨服裝市場已走過20年的歷程,以低端產品起家的服裝業戶不僅積累了財富,而且勇立潮頭,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緊跟時代發展脈搏,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我市圍繞進一步加快市場建設發展步伐,堅持原有骨干市場抓規范,新建市場抓招商,開工在建市場抓進度,規劃新建市場抓落實,積極實施“商貿興市、以市興城”戰略。具體實施了以下舉措,一是調整完善市場規劃,圍繞建設“江北最大市場群”的目標,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專業市場發展的意見》,著手規劃建設新中國即墨服裝市場。先期完成了《城西新商貿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即墨市商業專業市場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中國即墨服裝市場、物流中心、綜合服務區的單體規劃設計方案。二是進一步優化環境,統一思想,齊心協力創造有利于培育市場、發展市場的外部環境,譬如新建專業市場都采用服裝市場稅費征收大廳的辦法,實行“一站式”服務,這也算為后來行政審批大廳的設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治安、物流、金融、郵電、供電、倉儲、環衛等各個方面提供優質服務,為市場業戶特別是外地業戶創造安心舒心的經營環境。三是加大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大力宣傳我市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市場建設檔次,采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媒體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拓寬引資渠道。專門成立了市場發展局,后更名為市場建設服務中心,負責全市市場建設的規劃論證、籌資建設等職能...
【查看更多】
2011年12月27日至29日,中共即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在即墨賓館舉行,明確提出了建設“江北特色商貿名城”的奮斗目標,為延續千年商都——即墨市場商貿業發展描述了宏偉藍圖。2012年以來,即墨市委、市政府根據青島市十大產業聚集區之一的商貿物流聚集區落戶即墨的產業規劃,著眼于商城、古城、新城三城聯動、建設特色精品城市的戰略部署和市場商貿業整合提升的實際需要,確立了規劃建設35平方公里的中國即墨國際商貿城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通過市場商貿業的強力帶動,推動區域內的居住、教育、醫療、休閑、商務、辦公、旅游等產業聯動發展,形成以商貿為特色和支撐的新城區。
2013年,總投資約5億元的即墨服裝市場升級改造工程全面實施,商鋪改造、衛生間遷移、增設貨梯等內部改造于2013年3月份投入使用,促進了市場的布局優化和環境改善;辦公區改造、AB連廊改建、南立面擴建等項目于年內相繼改造完成,市場新增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實現了市場的發展空間拓展和形象功能提升;通過科學規劃樓頂停車場、改造南廣場、增設外地客商免費停車場,新增停車位800余個,使市場停車位達到2000余個,有效緩解了市場停車難的問題。目前,市場總建筑面積達到36.5萬平方米,商鋪總數達到9000個。
2014年1月,《關于加快國際商貿城建設重振江北商貿名城雄風的議案》,被列為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一號議案”。為認真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