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檢索詞
近期,新加坡、韓國、泰國等亞洲國家先后出現境外輸入病例,我國臺灣已出現第二例猴痘病例。那么,關于猴痘,您了解多少呢?
一、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體猴痘病毒是一種DNA病毒,與天花病毒是“近親”,于1958年首次在猴子體內分離發現。自1980年人類消滅天花以來,猴痘病毒成為對公共衛生影響最大的正痘病毒。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盡管猴痘病毒在猴子體內首次被確認,但猴痘病毒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嚙齒類動物體內。
二、猴痘是如何傳播的?
(一)猴痘病毒由動物傳播到人的途徑主要為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皮膚或黏膜損傷部位等,也可見于食用未充分煮熟的受感染動物的肉。
(二)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 6 至 13 天,也可能會長達21天。人際傳播一般不易發生,但與有癥狀的感染者(通常持續2至4周)密切接觸可能被感染,包括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皮膚損傷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經由胎盤或生產期間的密切接觸可能會發生母嬰傳播。
三、感染猴痘病毒后,會出現哪些癥狀?
人類感染猴痘病毒后的主要癥狀與天花患者的癥狀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早期癥狀包括發燒(體溫多在38.5℃以上)、頭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發冷和乏力等,之后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大范圍皮疹,并可能導致繼發性感染、支氣管炎、敗血癥等。
四、哪些人群易感?男男性行為者更易得嗎?
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猴痘病毒傳播的風險不僅限于性活躍的人或男男性行為者,任何與具有傳染性的人或受感染的動物密切接觸都有被感染的風險。
五、我們應如何預防?
目前治療猴痘尚無疫苗及特效藥,主要為抗常規病毒藥物治療結合對癥支持治療。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會在幾周內康復。新生兒、兒童和有潛在免疫缺陷的人可能面臨更嚴重的猴痘癥狀和死亡風險。猴痘嚴重病例的并發癥包括皮膚感染、肺炎、精神錯亂和眼部感染等。
1.正在疫情國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員。需關注所在國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觸嚙齒類和靈長類動物(包括動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須徹底煮熟。如果必須接觸猴痘病人,應避免身體密切接觸,避免與可疑感染者發生性行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視病人時要做好個人防護(如佩戴一次性乳膠手套、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隔離衣等)。注意做好手部衛生,及時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動水下洗手。
2.近期已回國和即將回國人員。近期已回國人員需注意自我健康監測,若在國外有過可疑動物和人員或猴痘病例的接觸史和暴露史,可主動聯系當地疾控機構進行咨詢和報備;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應主動就醫,并告知接診醫生境外旅居史,以協助診斷和治療。即將回國人員除注意上述事項外,入境健康申報時需配合海關主動報備。
3.近期計劃出國人員。需密切關注目的地國家的猴痘疫情,盡早了解猴痘預防和治療的相關知識,如避免接觸嚙齒類動物和猴痘病人,避免與病人共用物品,避免與可疑感染者發生性行為,做好個人手衛生,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皮疹等癥狀及時就醫等。
4.國內其他一般人群。我國尚無猴痘病例報告,也未在野生動物或入境檢疫中發現猴痘病毒,一般人群暫無感染風險。如發現猴痘輸入病例,主要在其接觸者中存在一定感染風險。